彌勒,全譯梅呾利耶(Maitreya),又譯為慈。彌勒是姓,名阿逸多,義譯無能勝,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,他生而相好莊嚴,聰慧異常。後隨佛出家,佛陀授記他去世後將往生到兜率天內院,成為一生補處菩薩,經過兜率天之四千歲,下生人間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廣度有情,所以習俗相沿,也稱他為彌勒佛,以大年初一為他的生日,在新年第一天為他祝壽,祈願“彌勒下生”,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

 

 

 

彌勒菩薩最初發心,是從慈心出發的。經中説 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,即不殺生,不食眾生肉;從此以來,都以慈為姓。釋迦牟尼佛,發願在五濁惡忙裏成佛,拔濟苦痛的眾生,象徵着釋迦佛的 悲心殷重。彌勒菩薩當來下生的世界是淨土,發願在淨土成佛,人人得享快樂幸 福,這象徵着彌勒佛的慈心弘溥。

 

 

彌勒出家後,與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,所以在大乘法會上,彌勒都佔有重要的席位。如《華嚴經》彌勒故現樓閣,而令善財入於法界。《般若護國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,法華會上,而與文殊共任流通。《解深密經》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,傳與彌勒,九百年後,暢弘於世。

 

 

依《彌勒上生經》和《彌勒下生經》等所説,彌勒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界授記成佛的弟子,他所教化的世界,亦是釋迦牟尼佛所化的世界。故現在的人,應當依現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修行,亦如將來世界的眾生,依將來世界教主本師彌勒佛的言教而修行一樣。釋迦佛曾將其未曾度盡的眾生,皆付囑于當來下生的彌勒佛,故現在的人,凡是在釋迦佛法中生關係者,皆已與彌勒佛發生關係,將來龍華三會皆得授記作佛。

 

 

據《上生經》、《下生經》所載,彌勒淨土有兜率淨土,與人間淨土的兩種淨土。彌勒淨土法門,遠在晉代,就有道安和尚,倡導於前;繼有唐之玄奘、窺基諸大師,弘揚於後。惜自宋代以後隱而不彰。迨至近代,又有弘教大德,如太虛、虛雲、慈舟、慈航諸大師,均加崇重,紛紛發願,往生兜率淨土,並願追隨慈氏如來,下生人間,同建人間淨土。

 

 

 

《彌勒菩薩上生經》中説彌勒菩薩,于上生兜率天宮之後,以其歷劫修集之福因,感得內院莊嚴淨土。當彌勒菩薩蒙佛授記,上生兜率天宮內院之後。眾天子虔誠禮敬,發誓願已,即以寶珠天冠,化成各種寶物,及天宮殿,而為供養。

 

 

兜率天,中文譯為知足天,此天天人身高四由旬,壽命四千歲,人間四百年為此天一晝夜。此天為彌勒菩薩所居淨土,有五百億宮殿,彌勒菩薩處內院善法堂大摩尼殿中,講瑜伽唯識。彌勒菩薩被尊為瑜伽唯識的肇創者,相傳《瑜伽師地論》就是彌勒菩薩親説,無著菩薩所記傳入人間。圖為魯賓藝術博物館藏的唐卡——彌勒兜率淨土圖。

 

 

經雲:“欲往生者, 但能聞是菩薩大慈名稱,造立形像,以諸香花供具,誠心供養,禮拜,繫念。是人命 欲終時,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,與諸天子,雨諸曼陀羅華,來迎此人,此人 須臾即得往生。值遇菩薩,頭面禮敬,未舉頭頃,便得聞法,得不退轉,于未來世, 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。”

 

 

 

 

在西藏,彌勒佛被稱作強巴佛,是佛殿中被供奉的主要佛像之一。在佛教的世界觀裏,過去佛燃燈佛、現在佛釋迦牟尼佛、未來佛彌勒佛被稱為“豎三世佛”。

 

 

 

 

這是十七世紀西藏噶瑪噶舉派傳承的一幅唐卡,主尊未來佛——彌勒菩薩安住在畫面中央,彌勒菩薩頭戴五葉花冠,髮髻高隆,頂有佛塔,面帶微笑,神態慈悲安詳。

 

 

 

 

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彌勒菩薩立像。

 

 

 

 

這尊精美的東北印度比哈爾地區帕拉時期的片巖石雕彌勒菩薩坐像,堪稱帕拉風格造像之經典。此尊造像呈菩薩裝束,面相慈悲端莊,頭戴寶冠,髮髻上置佛塔,表明了此尊造像的身份。整尊造像膚色細膩柔潤,工藝精湛,造型優美,不僅完美展現了帕拉藝術優雅的藝術魅力,更是在面相以及柔美身姿中流露出菩薩大善大美的慈悲情懷,實為十一世紀帕拉時期印度比哈爾地區造像藝術之精品,現為美國洛杉磯州立博物館收藏。更為珍貴的是此尊造像來自釋迦牟尼佛成道聖地的比哈爾加雅地區。

 

 

 

交腳式的彌勒造像起源於中亞,就我國所見,交腳菩薩可能早到公元3世紀中葉,人們往往刻造結跏趺坐的過去七佛及表示未來的交腳彌勒菩薩,交腳菩薩坐椅上,雙小腿交叉,交腳彌勒佛的出現,無疑是表示彌勒下生的理想。

 

 

 

莫高窟北涼第275窟是莫高窟最早開鑿的三個洞窟之一,形似墓室,正好與佛經中所説的“命終之時,必定得生兜率陀天”吻合。西壁所塑的交腳彌勒菩薩像,高3.40米,在高不足4米的空間中,顯得龐大威嚴,這身交腳彌勒菩薩像刻塑得細膩生動,頭戴三珠寶冠,肩披長巾,腰束短裙,雙手置於胸前,似正為惑者“決疑”解難。

 

 

 

交腳式造像是一種西域文化表現;在漢民族的聖人類造像中從未使用過。大約在6世紀前半葉,終於退出了中國造像序列,代替交腳彌佛勒像的,是倚坐彌勒佛像。一般倚坐的彌勒像都是左手撫膝,右手作無畏印型。這種思惟彌勒像曾在東亞十分流行,許多佛菩薩造像都曾是這種形態。

 

 

 

也有的思惟彌勒像用右手撫膝,或雙手撫膝。如唐代建造的樂山大佛就是一例。

 

 

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有明確紀年的一幅敦煌絹畫,也是為數不多的以彌勒佛為主尊的供養圖。出自後晉時期(940年),今為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。

 

 

 

結跏趺坐的彌勒佛從形態上並無區別于其它結跏趺坐佛的特徵。因此,如果沒有文字記錄或銘文,我們無法加以區別,這也是結跏趺坐彌勒佛數量較少的重要原因。

 

 

 

阿富汗赫爾曼德河(Helmand river)出土的十世紀彌勒菩薩坐像,大英博物館藏。

 

 

彌勒佛的形態至元代發生巨大變化,大肚盤坐、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流行。學術界普遍認為它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(?一約916年)。他常持一布袋乞食,並口誦偈語: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江浙間多以契此是彌勒分身示現,故多圖畫其形象。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寧三年(公元1104年)嶽林寺為他建閣塑像。明清寺院則將此種大肚彌勒佛置於天王殿中央,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。

 

 

 

傅大士(497-589),名翕,號善慧。曾留下著名的偈語:“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。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”他在臨終時對弟子説:“我從第四天來,為度汝等,次補釋迦。”着有《心王銘》傳世。後人認為他也是彌勒菩薩在人間的化身。

 

 

 

只要到過幾個寺院的人,一定會對露着大肚,慈祥喜悦的彌勒菩薩留下深刻記憶,誰都能脱口而出:“笑口常開,笑天下可笑之人;大肚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”。這樣的對聯一般都掛在彌勒菩薩的兩邊,讓人一方面對可笑之人與難容之事生出寬容之心,一方面也警示人們思索:自己是否是可笑之人,做沒做下讓別人難容的事?

 

 

彌勒在兜率天內,不動本際,應現十方,若凡若聖,不可限量。傳説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翁,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。傅翁事梁武帝,著《心王銘》,此與彌勒善交流望族,修唯識觀,似有相同之處。 布袋和尚笑容滿面,心量廣大,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,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。

 

 

《彌勒下生經》中説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佛。此圖中右側一株高大的龍華樹覆蓋在彌勒菩薩上方,象徵未來佛彌勒菩薩將在這株龍華樹下示現成佛之相。左上方祥雲中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白色蓮花月輪之上,它表義彌勒之師承亦源自本師釋迦牟尼佛,而且亦有開示敬師之道的意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紅塵一夢 的頭像
    紅塵一夢

    紅塵一夢

    紅塵一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